.jpg)
圖/臺北市政府
迎接未來:精準醫療在產兒科的應用與突破
發布日期:5/4/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隨著精準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台灣精準醫學學會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
於5月3日在中興院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精準醫療產兒科醫護人員最前線」。
會議的重點聚焦於如何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產前診斷和母胎健康的管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林陳立,為與會者深入介紹了人工智慧在產科及新生兒照護中的臨床應用及未來潛力。
(圖/臺北市政府)
精準醫療,生命的第一道守護線
王智弘總院長在開幕致詞中提到,產兒科不僅是人類生命的起點,也是精準醫療技術最具潛力的應用領域之一。
他強調,推動精準醫療並非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一種臨床思維與照護模式的重大轉變。
藉由基因資訊的整合、人工智慧技術的引入,以及公共衛生策略的加持,將能顯著提升母嬰健康的保障,並實現更具人本關懷的醫療服務。
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理事長周輝政在發表中指出,隨著基因科技、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精準醫療的概念已經逐步走向臨床實踐。
在產兒科領域,從孕前檢測、產前診斷到新生兒疾病的預防與照護,科技不僅提升了醫療質量,還優化了工作效率。
他期望此次研討會能夠凝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共識,並推動醫療體系和臨床實踐的雙向創新。
"關鍵1000天":打造母胎健康的新時代
本次研討會的核心議題為「關鍵1000天」,專注於母胎健康與新生兒早期照護的關鍵性。
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楊崑德分享了精準健康策略在孕前及產後的實際應用,並指出其對於母嬰健康的深遠影響。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副總院長林陳立則深入剖析了人工智慧在產科領域的最新發展,並展示了AI如何在提升產前診斷精準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圖/臺北市政府)
AI技術:母胎健康的未來守護者
林陳立指出,隨著高齡產婦比例的上升和不孕症患者數量增加,台灣的周產期醫學正面臨嚴峻挑戰。
儘管如此,人工智慧技術正在逐步改變這一現狀。
AI技術在醫療影像分析中的應用,極大提升了影像質量和診斷準確性。
AI能夠深入整合臨床資料、醫學影像以及基因組大數據,從而發展出更為精準的產前診斷工具,並提供高危妊娠預警機制。
特別在先天性疾病的診斷上,AI表現尤為卓越。
AI能自動解析胎兒超音波和MRI影像,對於胎兒顏面異常、先天性心臟病及腦部病變等疾病的早期偵測,精準度大幅提高。
此外,AI也能幫助自動量測胎兒生長參數並標準化切面,顯著簡化臨床工作流程,並減少操作誤差。
NICU的AI應用與未來展望
隨著AI技術的進步,NICU(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的應用也日益成熟。
林陳立分享了AI如何預測新生兒敗血症,並分析腦電圖(EEG)以評估癲癇與缺氧風險。
未來,AI將與穿戴裝置及非接觸式監測技術相結合,為極早產及高風險新生兒提供更為全面的保護。
AI:醫療界的得力助手
儘管AI技術將成為改變產科與新生兒照護領域的關鍵力量,林陳立強調,AI並非取代醫生的角色,而是強化臨床專業能力的利器。
他建議,政府與醫界應共同建立高品質的醫療數據基礎,優化AI演算法的驗證流程。
並健全相關的倫理與法規架構,進一步推動偏鄉孕產照護、高齡孕婦風險管理以及NICU資源的合理調度。
(圖/臺北市政府)
共享智慧,創新未來
此次研討會不僅是一次學術交流,也是一次跨界合作的機會。
國立成功大學的孫孝芳教授介紹了基因層面上,孕前與產前擴大篩檢對於疾病預防的關鍵作用。
而臺北醫學大學的陳怡樺教授則關注氣候變遷對母嬰健康的長期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跨領域應對策略。
在中午的專題講座中,美基生物科技的簡郡緯博士則深入探討了基因檢測技術在產兒科中的臨床應用與未來趨勢,並結合理論與實務,提供了深具前瞻性的實戰觀點。
隨後,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就我國精準醫療政策進行了專題報告,分享了政府在推動精準醫療發展中的具體措施。
跨界合作,攜手創新
此次研討會的最後,設有「產兒科精準健康論壇」,來自政府、學界、產業界及臨床實務界的代表進行了深入對話,共同探討精準醫療在產兒科領域的挑戰與機會。
此次會議為台灣母胎醫學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並為實現更安全、精準且具人本關懷的醫療新時代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