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高雄市政府
高雄AI領航智慧城市新時代|災防、治理到永續發展的全方位升級
發布日期:8/15/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高雄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正把「智慧城市」從想像變成日常。
8 月 14 日《財訊》公布「2025 智慧城市關鍵報告」,高雄以兩項代表性專案脫穎而出。
躋身 AI 應用卓越縣市的領先群,為市民帶來更安心也更便利的城市生活。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於「智慧城市新經濟力論壇」以「智慧驅動點亮高雄 擁抱 AI 新經濟」為題分享成果。
他指出,高雄以生成式 AI 與數位孿生技術為底座,把複雜的城市治理做得更即時。
更精準,也更有人味——在活動熱鬧、天氣多變的城市裡,科技成為守護每個家庭與通勤路上的貼心幫手。
(圖/高雄市政府)
兩大得獎亮點,一次看懂
-
智慧高雄 AI 燈塔計畫:全國首創「城市級主權 AI 平台」,整合影像辨識與情境分析,可即時辨識百種以上城市事件。
包括交通壅塞、道路施工占用、淹水預警等;針對地方特色活動(如廟會繞境、巨星演唱會)能跨局處即時通報並提出應變建議。
協助第一線更快做對決策,讓市民參與活動更安心。
-
數位孿生 5D 智慧城市工務管理暨決策輔助平台:以高精度 3D 城市模型結合感測網。
專注土木與公共設施安全監測,全面掌握建築結構、道路與邊坡風險。面對颱風豪雨或地震等極端情境,可進行即時模擬與預判。
於 114 年丹娜絲颱風影響與嘉義大埔規模 6.4 地震時,已提供即時數據與安全評估,證實系統在災防上的實用價值。
政產學研齊力,把技術化成日常的溫度
市府與 NVIDIA、中華電信、LinkerVision 等國內外科技夥伴協作,結合 中鋼、台電、港務公司 等公營場域。
並聯手多所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共同研發 AI 模型、演練情境測試、建立應用標準。
這些合作已在 交通疏運、防災監測、能源管理、智慧製造 等面向落地,技術不只可用、還要「好用」,真正走進市民的日常。
(圖/高雄市政府)
從單點創新到系統整合,治理更快也更暖
高雄以跨局處協作為優先,將資料共享、模型優化與流程標準化並進,把零散的智慧應用串成一條龍服務:
- 即時決策:事件一發生就能通報、研判、指派與回報。
- 在地化應用:考量社區與活動特性,給出「高雄情境」的專屬解方。
- 持續迭代:隨著每次環境事件與大型活動,不斷優化模型與 SOP。
展望未來:「四力齊發」的智慧城市藍圖
為了讓城市更安全、通勤更順暢、活動更放心,高雄將以 四力齊發 推進智慧場景規模化:
1.運算能力:強化城級主權 AI 與邊緣運算佈署,讓分析更即時。
2.應用能力:擴大交通、防災、環境、能源等場域的實證與複製。
3.人才培育能力:與大專院校攜手,培養資料、模型、場域整合的人才梯隊。
4.整合能力:優化跨局處與公私部門協作機制,讓資料與流程更順、更透明。
高雄正在用科技守護生活、用數據提升效率、用協作靠近人心。
從災害應變到城市治理,從你我通勤的每一公里到家門口的一盞燈,智慧城市正在悄悄、也溫暖地改變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