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屏東南區分署提供
水稻不青割,優質稻米帶來豐收
發布日期:5/14/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水稻的收穫期關鍵,掌握最佳收穫時機與水分含量,才能有效提升稻米的品質與收益。
今年南區分署特別強調,選擇在水稻的黃熟期至完熟期之間進行收割,將有助於提高稻米的品質,並降低後續的烘乾成本。
最佳收穫期—掌握關鍵時刻
根據農糧署的建議,水稻的最佳收穫期為稻穗全部抽出並達齊穗後約30天。
這時候,稻穀外觀已呈現金黃色,最後一穗梗上的少數2至3粒稻米仍帶有黃綠色。
此時的稻穀水分含量多在28%以下,穀粒飽滿且未熟粒(青粒米)比例較低,這樣的稻米質量最佳,並且能顯著減少烘乾所需的時間和費用。
避免「青割」與「搶割」,提高稻米品質
進入梅雨季節,許多農民面臨即將收穫的水稻,農糧署南區分署提醒農民避免提前收割(即「青割」)及不當收割(即「搶割」)。
這不僅有助於提高稻米的品質,也能確保更好的收益。
水稻的含水率與價格息息相關,若含水率過高,不僅增加烘乾成本,且會影響白米的加工品質。
若濕穀含有過多未熟粒,或含水率超過32%,則無法繳交公糧,並會影響市場的收購價格。
因此,建議農民在黃熟期後再進行收割,並避免在清晨或黃昏露水較重時收穫。
(圖/屏東南區分署提供)
公糧收購折算率與收益參考
為了協助農民了解稻穀的分級收購標準,公糧業者將於經收處公佈相關的濕乾穀折算率以及每百台斤濕稻穀的收益參考表。
農民可以根據當地的濕穀價格選擇繳交公糧或將稻穀賣入市場。
提升農民收益—政策調整與輔導收購
自2024年1期起,公糧計畫的收購比例將提高,並且輔導收購價格將上調1.5元(即24.5元/公斤)。
這樣的調整意味著農民在1、2期繳交公糧,每公頃的收益將提高約2萬元。
此外,農糧署還推出稻作升級2.0計畫,發展集團產區並鼓勵轉作雜糧等政策,旨在綜合提升整體農民的收益。
小結—收穫時機與政策結合,為農民創造更多收益
確保水稻在最佳時機收割,並選擇適合的收穫方式,不僅能提高稻米的品質,也能減少後期烘乾的成本。
隨著公糧收購比例與輔導價格的提高,農民的收益有望顯著增加。
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季的稻米能帶來更豐盛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