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北市政府
共同守護臺北赤蛙,迎接4/28「拯救青蛙日」—關注蛙類保育
發布日期:4/28/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每年的4月28日是「拯救青蛙日」(Save the Frogs Day),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一起關注青蛙的保護與生態保育。
隨著臺灣氣候逐漸轉熱,春雷伴隨著午後大雨降臨,這樣的天氣條件成為蛙類求偶的理想環境。
在這個季節,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濕地和水生植物池內,蛙類的合鳴聲響徹整個園區,吸引了許多民眾駐足聆聽。
(圖/臺北市政府)
蛙鳴聲中的美妙樂章
傍晚時分,動物園內的蛙類開始活躍,響亮的貢德氏赤蛙鳴叫聲猶如狗吠,混合著黑眶蟾蜍、小雨蛙、澤蛙等的和聲。
最特別的,便是來自「臺北赤蛙」的細小「嘰-嘰-」聲音。
這些可愛的小生物正是臺北赤蛙,名副其實地代表了臺北的蛙類物種。
臺北赤蛙的故事
臺北赤蛙,最初於臺北發現並以此為名,也廣泛分布於華南、海南島以及東南亞的淡水濕地中。
它們體型小巧,身長僅3至5公分,擁有黃綠色或翠綠色的背部,並在身側有深色縱帶與明顯的白色背側褶。
這些小蛙生活在濕地、草澤、池塘等地方,對生態環境有極高的依賴。
然而,隨著都市化及土地開發,臺北赤蛙的棲息地逐漸消失。
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更進一步污染了它們的家園,讓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成為瀕危物種。
(圖/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保育行動
為了拯救臺北赤蛙,臺北市立動物園自2002年開始進行系統性的野外調查與監測,對其棲息地進行普查並監控族群數量及氣候因子。
儘管有積極的保育努力,至2013年,園區內的臺北赤蛙數量仍然急劇下降,甚至只剩下個位數字。
面對這樣的困境,動物園於2012年開始擴展保育行動,將重點從野外監測轉向圈養復育。
復育成功的希望
2014年,動物園啟動了臺北赤蛙的繁殖計畫,並在2016年掌握了照養管理與繁殖技術。
在2017至2020年間,園區開始進行復育個體的試野放研究,並成功地讓野放的臺北赤蛙產卵並重返自然棲地。
這是動物園多年努力的成果,為臺北赤蛙的復育帶來了希望與鼓舞。
(圖/臺北市政府)
與政府及NGO合作,共同推動保育
動物園將持續監控園區內的族群生存情況,同時借助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和民間NGO的合作,進行更廣泛的保育計畫。
這些努力將幫助臺北赤蛙在北部地區的原棲息地重新建立並擴大族群,讓這些珍貴的兩棲動物能夠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
(圖/臺北市政府)
如何參與保護行動
社會大眾也可以參與保護臺北赤蛙的行動。
購買不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的友善環境農產品,支持生態友善的農業,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做到的保育行動。
這些小小的改變可以讓野生動物擁有更安全的家園。
邀請大家共同關注
春末夏初是蛙類求偶的繁殖季節,動物園邀請大家在經過園內的水域環境時,不妨停下來聆聽。
您或許會有機會聽到充滿生命力的蛙鳴,或在水草間看到小蛙們探出頭來。
動物園還為大家準備了關於「雷公蛙」—臺北樹蛙的保育故事,大家可以在兩棲爬蟲動物館內了解更多。
在這個「拯救青蛙日」,讓我們一起關注臺北赤蛙與所有臺灣兩棲動物的保育行動,為它們的未來創造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