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三民區博愛一路停車帶保護型自行車道 圖/交通局提供
高雄交通局以創新標線奪得首獎,營造安全又有溫度的人本街道
發布日期:9/23/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以「標線創新、人行有感」專案,榮獲 2025年天下雜誌城市治理卓越獎—社會進步組首獎。
這份榮耀,不僅展現高雄在城市交通管理上的突破,也象徵著市民日常步行與出行體驗正在悄然提升。
評審特別指出,高雄在經費有限、時程緊湊的挑戰下,仍能以低成本的標線改造重新規劃道路空間。
既守護行人的安全,也兼顧停車需求,真正落實「街道有靈魂,因為有行人」的城市精神。
( 前鎮區瑞福路崗山南街標線型圓環 圖/交通局提供 )
創新工程三箭 從細節守護行人與騎士
交通局以「零死亡願景 Vision Zero」為核心。
推動了三大創新工程:
- 左轉附加車道:改善車輛轉向秩序,降低人車衝突。
- 標線型圓環:全台首例設於前鎮文橫三路口,交通事故率成功下降近七成。
- 停車帶保護設計:博愛一路率先導入,將自行車與行人空間清楚區隔,讓騎士安心、行人放心。
這些看似簡單的標線,實際上是智慧化的設計成果。
它們將有限的道路空間重新分配,讓每位使用者都能找到專屬的安全角落。
城市街道上的溫暖心意
除了硬體工程,高雄交通局更強調「人本參與」。
在推動改造過程中,團隊舉辦多場 地方工作坊與社區走讀,邀請議員、里長與居民共同參與。
居民甚至能親手描繪夢想中的街道樣貌,這份由下而上的參與感,不僅凝聚社區共識。
更讓市民在生活中真切體驗「這是我們一起打造的街道」。
( 苓雅區民權路青年路行人庇護島 圖/交通局提供 )
數據驗證進步 安全感成為日常
近年來,高雄市已完成 134處標線型人行道,並逐步融入緩衝帶設計。
根據數據顯示,交通死傷人數逐年下降,113年的30日死亡人數比111年減少58人。
這不僅是一組冷冰冰的數字,更代表著一條條街道、一個個家庭,少了意外,多了安心。
邁向智慧永續 高雄的下一步
交通局表示,此次獲獎是榮耀,更是責任的開始。
未來將持續深化「以人為本」理念,推動 標線型圓環、左轉附加車道、停車帶緩衝人行道與自行車道。
並結合智慧號誌與大數據分析,透過跨局處合作與民間力量,共同建構更安全、更智慧、更永續的交通系統。
目標很明確:讓高雄成為一座可以安心行走、自在騎乘的城市,讓每一次的出行都能帶著笑容與安全感。
( 大寮區光明路萬丹路實體庇護島縮小路口 圖/交通局提供 )
( 澄清湖減速平台 圖/交通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