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科工館提供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攜手文化資產局,「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第三度盛大回歸
發布日期:7/15/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2025年7月11日,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簡稱科工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攜手推出「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
這是國內第三次以水下文化資產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延續前兩檔「藏水覓趣」與「潛行探索臺灣」累積超過17萬觀眾的熱烈迴響。
此次展覽規模與內容全面升級,融合歷史故事與尖端科技,帶給觀眾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
(圖/科工館提供)
本展以「戰爭與沉船」為核心議題,巧妙結合防空洞場景布置、AR互動解謎、多媒體沉浸劇場與珍貴文物展出。
觀眾可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裝置,深度探索臺灣海戰歷史。
認識8處重要的沉船遺址,並親眼見證歷經戰火洗禮的沉船文物,理解水下文化資產的歷史脈絡與保存意義。
展覽由入口的「時空隧道」引導,帶領觀眾穿梭回歷史現場,接著分為四大主題區域:
第一區:臺灣海洋戰爭史
以七段互動投影影片呈現從明清至二戰的臺灣海戰,涵蓋金門料羅灣、安平、澎湖、基隆、淡水、臺中與高雄等戰役。
觀眾踩踏古卷風格地圖,觸發戰火特效與影片,身歷其境感受歷史戰役的緊張氛圍。
第二區:臺灣沉船故事
重點展現「烽火船說之海空對決」沉浸式劇場,重現1944年二戰期間船艦遭受空襲沉沒的驚險瞬間。
搭配射擊模擬器與多媒體投影,結合視覺、聽覺與體感,帶來逼真且震撼的觀展體驗。
(圖/科工館提供)
第三區:烽火記憶-戰爭沉船文物
展出8處列冊沉船遺址與15件珍貴沉船出水文物,部分文物首度公開。
利用3D列印模型及互動裝置,讓觀眾親自探索文物背後故事,並透過船舶積木組裝體驗,理解古今船舶設計與水下考古流程。
第四區:守護與永續
設置「潛水考古大挑戰」與「文物修復師」互動遊戲,推廣文物保護與永續理念。
拍照區、水下文資知識站及水下無人載具展示豐富展覽層面,讓親子共學寓教於樂。
此外,展覽設有手機AR遊戲「海底尋蹤:沉沒的碎片」,透過掃描QR Code進入互動平台,蒐集航海日誌碎片並兌換小禮,增添趣味互動。
本展以紅黃戰火與藍黑海域為主視覺,象徵歷史戰役的激烈與水下文明的神秘。
策展團隊採沉浸式敘事,引領觀眾逐層感受戰火沉沒與文明重生的深刻意涵。
(圖/科工館提供)
多年來,臺灣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考古專業培育及教育推廣上持續深耕,本展不僅承襲以往成果,更是文資局與科工館攜手推動水下文化資產普及的重要里程碑。
這些文化資產是文明的珍貴記憶,也是我們共同的文化使命。
為讓更多民眾親身體驗,展覽將於金門、澎湖及臺中三地巡迴展出,選址均具海防及海戰歷史背景,並免費對外開放。
配合在地學校參訪與文化導覽,誠摯邀請社會大眾一同踏上這趟結合歷史、科技與美學的水下考古探索之旅。
(圖/科工館提供)
【展覽期間與地點】
-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北館B1F第5特展廳:2025年7月11日至11月30日
-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縣):2025年9月9日至11月9日
- 舊郵便局與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澎湖縣):預計2026年展出
-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原臺中酒廠)R08館(臺中市):預計2026至2027年間展出
所有場次免費入場,並將搭配豐富推廣活動及互動學習單,歡迎學校團體及社會各界踴躍參與,讓水下文化資產從課本文字躍升為生動且具體的文化體驗。
讓我們一起守護歷史,感受水下文明的時空奇航!
(圖/科工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