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高雄市政府
高市府都委會通過重大建設增額容積新制,打造財務穩健與永續發展的幸福城市
發布日期:8/30/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王秉程 整理報導
高雄市政府於28日召開第134次都市計畫委員會,由林欽榮副市長主持。
順利審議並通過「環狀輕軌」及「鐵路地下化鳳山計畫」等重大建設的增額容積變更案。
此次修正,不僅與中央及五都規範接軌,更確保增額容積的價值能真實反映市場機制,讓所得財源成為支持重大建設的堅實後盾。
(圖/高雄市政府)
市場導向的制度革新
林欽榮副市長表示,這次調整是因應中央政策與相關法規。
包括「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及「高雄市審查容積移轉申請案件許可要點」等規範所進行的都市計畫變更。
修正的重點在於:
- 價金計算基礎改為市價:由過去的「公告土地現值」轉為「市價」查估,與其他五都制度一致,讓增額容積價值更貼近實際市場。
- 新增公保地折抵機制:允許業界以公共設施保留地折抵部分價金,並提供更多元的繳納彈性。
藉由這些制度調整,市府希望在財務自償與都市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並持續推動如捷運黃線等重大建設。
彈性機制讓城市更具溫度
都市發展局進一步補充,新制的亮點有兩大方向:
1.三家以上估價機構共同查估:未來將委託三家以上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進行查估,確保估價公平、公正、公開。
2.「半價半地」選項:申請人可先繳納至少50%的現金,其餘部分可用捐贈公共設施保留地方式抵繳。
此外,公共設施保留地的範疇也更加完整,除了原有10項設施,還增列 停車場及捷運用地,讓制度更符合城市發展的實際需求。
(圖/高雄市政府)
永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高雄市政府強調,新制的推動,不僅是制度上的調整,更是為了打造一個兼具公平、效率與永續性的城市。
透過公保地折抵等彈性安排,市府協助業界減輕成本負擔,同時確保市政建設的財源來源穩健。
未來,高雄將持續推動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在交通建設、都市景觀與社會公平間取得和諧。
讓城市在國際競爭中更具優勢,並朝向 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永續城市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