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校園原民文化新貌,古華與青葉國小攜手打造沉浸式部落學習空間
發布日期:7/7/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屏東縣政府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協助縣內重點原民學校申請教育部「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並結合實際課程,打造生動且具文化底蘊的學習環境。
春日鄉古華國小建置了全台首座校園內南排灣族傳統龜甲屋;三地門鄉青葉國小則以點帶面,打造民族實驗教育基地,讓學生從小深入學習族語及傳統文化,扎根認同。
位於古華國小的龜甲屋外觀宛如烏龜背殼,採用石頭、木材、竹子及茅草等天然材料構築而成,屋內瀰漫著淡淡茅草香。
今年五月啟用後,學生們在這個無時鐘的沉浸式環境中,開展族語會話及傳唱傳統歌謠,享受著忘我投入的學習時光。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古華國小校長郭鴻明分享,古華社區是古老部落的延續,他親身與部落青年回訪祖先遺址。
見證保存完整的地基,心懷使命將傳統家屋「搬下山」。
他期許孩子們能比都市孩子更深刻理解自身文化與身份。
透過與師生、社區及部落耆老的共同討論,學校編寫專屬教案,建立起傳統家屋學習場域,讓孩子即使離開家鄉,仍能帶著祖先的智慧成長。
古華國小師生更親身參與龜甲屋的建造過程,課程涵蓋傳統家屋文化與立柱工法。
孩子們視這座家屋為第二個家,不僅學會建造技巧,更體會文化珍惜與尊重,並在自我身份認同上更加自信。
另一方面,青葉國小的石版屋內燃起柴火,煙霧繚繞中重現部落家屋的生活氣息。
該校以石版屋為核心,逐步完成冶鐵屋、織布屋、穀倉、芋頭窯及呼喊臺等多元文化設施。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今年更獲得經費支持,計畫鋪設石版步道與新建魯凱族休息站。
配合12大主題實驗課程,學校將族人在部落的生活、族語及歌謠復刻於實境空間中,讓學生置身其中,深刻體驗文化精髓。
青葉國小主任羅曉婷表示,青葉村僅有80餘年歷史,族人來自日治時期霧臺地區的少數搬遷部落。
年輕一輩缺乏舊部落生活記憶,學校修復了校園內的石版屋,並參考霧臺鄉田調資料,打造專屬「冶緞屋」與「織布屋」,重現男人與女人的部落工作場景。
由點及面完整營造原民文化學習場域,學生藉此發掘祖先生活智慧,汲取文化知識與價值,真正成為青葉魯凱族的一份子。
屏東縣教育處強調,「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不僅是空間硬體的建設,更是文化教學的實踐平台。
縣府除了協助學校向中央積極爭取相關經費,並同步推動原鄉校舍重建。
將原民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建築設計,讓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自然感受歷史與文化脈絡。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此外,縣內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每年舉辦族語專職教師研習、教材開發及文化教案設計,持續建構涵蓋師資培訓。
課程設計與場域建置三大面向的教育支援系統,確保原住民族教育能系統化且永續發展。
透過這些溫馨且專業的努力,屏東縣校園正逐步成為原住民族文化的活教材,培育下一代的原民子弟能自信地傳承與發揚族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