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走進祖靈的世界——部落大學攜手講師,傳承排灣族靈媒文化與祭典精神
發布日期:8/12/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張儷寶 整理報導
在屏東縣政府舉辦的《靈媒與她們的產地》特展中,原住民部落深藏的信仰文化被細膩揭開。
靈媒,在排灣族部落中是族人與祖靈溝通的橋樑,承載著從出生到離世、從家庭到部落的儀式與祝禱。
然而,隨著時代更迭與外來宗教的影響,靈媒制度正面臨傳承挑戰。
出身於春日鄉靈媒家族的翁玉華,自幼跟隨具靈媒身分的母親翁菊治參與大小祭儀。
雖然她並非靈媒,卻是靈媒文化的重要推手。
如今,她在部落大學擔任資深講師,肩負著記錄、整理與教學的使命,讓珍貴的文化智慧不被時光沖淡。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人神盟約祭與送靈祭——從起誓到回歸的神聖旅程
屏東縣力里系部落去年舉辦五年一度的人神盟約祭(maljeveq),迎來善靈守護族人一年。
今年,部落將舉辦送靈祭(pusaw),恭送善靈回歸靈界。全台目前仍保有這項傳統的部落不到 10 個,顯得格外珍貴。
為了讓更多人深入理解這段文化脈絡,翁玉華自 7 月起開設「是結束也是開始——力里系部落送靈祭禮俗」課程。
在歸崇聚會所連續授課六週,帶領學員透過故事、儀式與歌謠,貼近部落的信仰核心。
從祭場到筆記本——守護文化的推動者
翁玉華說:「我只是一個推動者。」靈媒的知識多以口傳流傳,缺乏完整書面紀錄。
擔心文化斷層,她背著錄音機、攝影機深入祭場,將母親以片假名書寫的祭詞轉成羅馬拼音,建立起完整的祭儀程序檔案。
靈媒吟誦的祭詞,不僅承載著排灣族的歷史與南島語言,更規範了生活禮俗,從個人誕生到部落盛典,無一不在其守護之中。
如今,年輕一輩如新生代靈媒胡雅雯、文化協會總幹事蘇木良,也加入課堂助教行列,與學員們一起記錄、討論、傳承。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新一代靈媒的心聲——學習是一場必經的修行
今年 61 歲的陳秀珠,在 113 年被祖靈選中成為靈媒。
她回憶,在接受靈珠前,身體病痛、家中接連遇到不尋常事件;直到順應祖靈的召喚,一切才漸入平順。
雖然習巫之路艱辛,她依然堅信:「必須要學,不只跟著師父,也要從更多管道吸收知識。」
文化資產的守護與共融
力里系部落的 maljeveq 已於今年登錄為屏東縣民俗類文化資產,該部落(含力里與歸崇)共有 12 位靈媒,是全鄉人數最多的地區。
翁玉華強調,人神盟約祭與送靈祭是僅有的兩大祖靈祭典,祭司、傳統領袖、靈媒與族人各司其職,部落組織的完整性,攸關文化延續。
她也坦言,過去西方宗教傳入時,傳統信仰曾受到衝擊。
但經過多年努力,雙方逐漸達成共融——「他們的聖誕節我們去,我們的祭典他們也參與」,讓信仰的多元並存成為可能。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展覽邀請——走進靈媒與祖靈同行的生命旅程
屏東縣原住民處表示,《靈媒與她們的產地》特展,蒐羅縣內 40 多位靈媒的真實故事。
即日起至 10 月 26 日在屏菸 1936 文化基地・屏東原民館展出。
並同步於「開放博物館」數位策展上線,讓民眾跨越時空感受靈媒文化的深邃與溫度。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