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臺北市政府
第58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創意與科學並行,點亮未來
發布日期:5/11/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王秉程 整理報導
114年5月10日,臺北市第58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頒獎典禮在臺北市立東湖國民中學的學生活動中心盛大舉行。
本屆科展的主題為「智匯臺北·科學新頁」,旨在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吸引了來自全市各級學校的學生踴躍參與,共計591件作品報名參展。
經過初選,273件作品成功入圍第二階段評選,其中包括國小組144件、國中組45件及高中組84件作品。
經過專業審查,最終選出50件特優、60件優等及139件佳作,這些作品展現了學生在科學領域的卓越表現與無限創意。
涵蓋的主題從人工智慧到生物醫療,從環境保護到交通安全,彰顯了學生跨領域整合與實際應用的能力。
(圖/臺北市政府)
科展作品:創新思維,實踐科學精神
本屆展覽中的作品呈現了豐富多元的創新概念。
例如,內湖高工的《跨語言交流與環境感知的智慧型眼鏡》作品,利用人工智慧實現跨語言即時翻譯。
展現了人機互動應用的前瞻性,並榮獲電腦與資訊學科特優獎。
此外,北一女中的黃鈺淇同學以《益菌抑菌—從食品分離之胚芽乳酸桿菌對傷口癒合與發炎的預防與治療效應》獲得農業與食品學科特優。
這一作品將食品科技與生物醫療相結合,展示了跨領域的整合能力。
國中組的作品也不遑多讓。
師大附中的林佑謙同學以《人車碰撞預測應用於十字路口之前導性研究》榮獲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一)特優。
利用電腦視覺技術預測十字路口的行車與行人碰撞風險,提升交通安全。
金華國中的張瀚心同學和薛如庭同學的《「豬」聯「壁」合—解構廟宇建築彩繪》作品,則利用農漁廢料及豬血調配建築彩繪灰料與膠黏劑。
成功復原具實用性且富有環保概念的「地仗層」與「顏料層」,獲得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三)特優。
(圖/臺北市政府)
國小組的同學們同樣展現出無限的創意和科學精神。
仁愛國小的吳承鴻、廖又潔、蕭宇弘同學合作的《AI糾察隊—防治校園走廊奔跑策略之研究》獲得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一)特優。
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設計出具即時監控和警示功能的校園安全系統。
而立農國小的謝行天、蕭佑安同學則以《為渺小的生物送行—螞蟻的亡靈模式》探討螞蟻的社會行為,榮獲生物學科特優,展現了細膩的觀察力與研究精神。
迎接全國科展,臺北市特優作品將代表市參賽
本屆科展的特優作品將代表臺北市參加今年(2024年)7月在新竹市舉辦的「第65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為了幫助學生在全國科展中取得佳績,教育局委託市立中正國民中學聘請專家學者及資深教師進行集中輔導。
指導學生製作海報展示、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並精進作品內容,幫助學生在研究能力與展示技巧上全面提升。
(圖/臺北市政府)
學生自主研究,科學教育持續創新
為了推動學生的自主研究,教育局每年舉辦「臺北市中等學校學生科學研究獎助計畫」。
鼓勵國中和高中學生進行中長期的研究發想與實作,並助力從學校到國際的科學研究人才養成。
自2015年起,教育局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合作,舉辦「臺北科學日」,將自然科學、數學、資訊與科技等領域融入社區生活。
(圖/臺北市政府)
並鼓勵學生主導科學實驗演示,推動全民科普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科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啟發學生批判思維與創造力的關鍵。
透過科展、獎助計畫和科學日等活動。
教育局持續開創以學生為本、以創新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新篇章,讓學生不僅在學術上有所突破,還能在未來的科學領域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