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推動校園運動防護,打造全臺完善運動安全照護網絡
發布日期:5/23/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張儷寶 整理報導
教育部體育署於昨(22)日舉辦「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進用運動防護人員計畫」推動成果發表會。
該計畫自102學年度試辦起步,隔年正式實施,藉由設置全臺七大區域輔導中心。
建立完善的校園運動防護體系,保障基層運動員的安全,並提升教師、教練與學生的運動防護知能。
計畫起初只有4所高中參與試辦,至今已擴展至180所學校,核定補助183位運動防護員進駐校園。
(圖/教育部)
為基層運動選手提供全面照護,深化運動防護觀念於學生運動員群體中扎根。
體育署指出,除了協助學校建構運動防護機制,並提供防護人員媒合服務外,更強調區域醫療資源整合。
現已有219家醫療院所加入「綠色通道」網絡,為運動員提供快速診療與傷後復健。
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有約1萬5千名基層運動員受惠,每年約3千人次利用綠色通道就診。
未來將擴大合作,縮短選手復健期程,提高復原效率。
在推動教育方面,每年辦理近200場教育講座,平均吸引超過1萬1千人次參與。
另每年開設至少30場運動防護專業增能課程,持續強化防護人員的技能與知識,確保最新運動防護資訊能即時傳達。
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許美智教授分享,計畫推動期間建立了「運動防護紀錄系統」。
(圖/教育部)
運用數位平台讓防護人員能即時登錄運動傷害處置紀錄,監控選手健康狀況,並評估復健及復出訓練的安全性。
七大區域輔導中心分別設於臺灣大學(北北基地區)、輔仁大學(新北區)、體育大學(桃竹苗區)、中國醫藥大學(中彰投區)。
成功大學(雲嘉南區)、高雄醫學大學(高東屏區)及慈濟大學(宜花區)。
臺灣大學林冠吟教授表示。
這些中心透過教育講座提升師生對運動營養、禁藥與防護安全的認識,並安排專業醫療團隊至校輔導訪視,提供諮詢與照護,確保選手賽場內外皆獲得最佳支持。
臺北市立松山高中游泳隊柯杰甫教練與防護員鄭仲翔分享經驗。
柯教練表示,游泳對防護支援需求極高。
專業防護員在賽前賽後協助選手調整肌肉,提升競技表現,且在防護協助下贏得全中運女子組游泳總錦標冠軍。
防護員鄭仲翔則強調,日常觀察選手狀態與預防性肌肉放鬆,是保障選手健康與發揮實力的關鍵。
目前,全臺已有超過160位運動防護員進駐校園,提供從運動傷害處置、復健訓練到傷害預防的全方位服務。
(圖/教育部)
防護員依運動特性制定個別化復健方案,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核心肌群強化與本體感覺訓練,確保選手安全迅速復原,重返賽場。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亦逐步重視基層運動防護,在大型賽會設立防護團隊,提供場邊照護支援。
體育署未來將持續推動校園防護工作,強化與地方政府合作,鼓勵各縣市依校園與地方特色,發展多元且完善的運動防護計畫,共同深化運動醫療體系與防護網絡。
秉持「運動防護盡心力,提升團隊戰鬥力」的目標,體育署將持續培育基層運動選手健康守護者,保障選手安全,助力臺灣運動發展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