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教育部
禮讚在地教育力量!「114年本土教育論壇暨推展貢獻獎」盛大登場,展現傳承與創新的希望
發布日期:9/27/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溫馨啟幕 表彰教育耕耘者
由教育部國教署主辦的「114年本土教育論壇暨推展貢獻獎頒獎典禮」,於9月26日隆重舉行。
今年特別表彰8位深耕本土教育的教師與2所學校,肯定他們長年無私奉獻的精神。
頒獎典禮由教育部張廖萬堅政務次長親臨主持,場面莊重卻充滿溫暖氛圍,為為期兩日的論壇揭開序幕。
(圖/教育部)
本土教育的重要價值與政策推動
張廖次長致詞時強調,本土教育是國家教育的根基。
近年教育部積極推動相關政策,例如「本土教育整體推動方案」,鼓勵學校邀請業師入校授課,開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同時透過沉浸式語言教學計畫,讓學生在比賽、社區走讀等活動中,自然而然運用在地語言。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本土教育,教育部更在國立臺灣圖書館設立本土教育資源中心。
並串聯各部會與館所,共同推動研習與教材整合,深化教學能量。
榮耀故事 背後的堅持與創新
今年獲獎的教育實踐者來自全台各地,各具特色:
- 吳福訓藝師(雲林)──50年來推廣布袋戲,將傳統藝術帶進校園。
- 李秉穆校長(屏東)──帶領學生踏查、編纂校史並創作校歌,深化地方認同。
- 張嘉錄老師(彰化)──從數位教材到文化桌遊,讓在地文化融入日常。
- 陳景明老師(北港農工)──結合製茶課程,引導學生體驗台灣茶文化。
- 許吟如主任(新北)──透過掌中劇與校訂課程,培育小小文化導覽員。
- 梁蔭民老師(臺北大安社大)──研究水文化與環境教育,推動田野調查與公民參與。
- 黃炳彰老師(苑裡高中)──設計在地文學課程,連結社區與課綱。
- 楊智穎教授(屏東大學)──深耕原住民族文化與地方學研究。
團體獎則由屏北高中「小清華原民班」與嘉義女中團隊獲得肯定。
前者推動原住民族沉浸式課程並開展國際交流,後者透過城市探索課程與校史經營,引領學生深化家鄉認同。
(圖/教育部)
論壇交流 激盪新思維
除了頒獎典禮,論壇以「臺灣本土教育教材研析與創新」為核心,設計多元議程。
首日下午聚焦「本土教育理論與實踐」與「教材回顧與評析」,吸引上百位教育人員與學者熱烈參與。
翌日更以「教育主體性與創發」、「教材創新」為主題,搭配三大領域工作坊──藝術與文學、地理與生態、社會與歷史。
國寶級藝師王仁心、作家林淇瀁及聲樂家廖宇盟等重量級講師也現身指導,啟發教育者將文化素材靈活融入課堂。
展示互動 增添教育溫度
活動另一亮點是「知識島-教具藏寶箱」特展,共邀集26個單位設攤。
展場充滿文化創意氛圍,並設計闖關集章遊戲,吸引師生與家長熱情參與。
從傳統手工藝體驗到本土桌遊,讓學習在遊戲中自然發生。
現場更貼心準備在地風味餐點,讓交流不僅是知識的分享,也是味蕾的共鳴。
(圖/教育部)
結語
「114年本土教育論壇暨推展貢獻獎」不僅是表彰,更是一場教育能量的匯聚。
透過頒獎、論壇、展示與互動,體現了教育傳承與創新的雙重價值。
每一位獲獎者、每一次交流,都是讓臺灣土地故事延續的重要力量。
未來,本土教育將持續以更溫暖、更專業的姿態,陪伴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文化,迎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