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教育部
打造友善校園新典範!教育部推動「無障礙校園環境計畫」 讓每位孩子都能安心學習、自在成長
發布日期:11/9/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隨著社會對無障礙環境的重視日益提升,教育部國教署積極推動「改善無障礙校園環境計畫」。
以建構安全、平等與健康的學習空間為核心目標。
114年度共補助全國各縣市580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核定經費約3億6,000萬元。
協助地方政府改善無障礙設施,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友善的環境中學習、探索與成長。
.jpg)
(圖/教育部)
政策推動有據可循 落實教育平權理念
為確保計畫推行的專業性與可行性。
國教署依據《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訂定「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無障礙設施設備設置要點」及「補助改善無障礙校園環境原則」。
讓各地學校在規劃與施工上有明確依循。
這項政策不僅是一項硬體改善計畫,更象徵教育平權的具體落實——讓每位學生。
無論身心狀況如何,都能安心進出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宜蘭縣打造「可達、可進、可用」學習空間
在宜蘭縣,改善重點聚焦於校園間通行動線、電梯及無障礙廁所等設施。
以宜蘭國小為例,該校更新多年未修的無障礙電梯,不僅恢復使用,更取得合法認證,讓行動不便的學生重拾便利通學的權利。
冬山國小則增設無障礙坡道並整修走廊與通路,使校園通行更順暢。
這些成果不僅讓學生行動更自由,也展現中央與地方攜手推動教育共融的決心。
.jpg)
(圖/教育部)
新竹縣積極改善老舊校舍 營造更安全校園
新竹縣同樣積極響應政策,針對轄內多所學校進行設施升級。
中正國小針對老舊建築改建無障礙電梯、設置坡道,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安全穿梭校園。
此舉有效提升通行效率,減少安全疑慮,讓師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便利與關懷。
無障礙不只是硬體改善 更是一份教育溫度
國教署強調,未來將持續編列相關預算,透過滾動式檢討與策略調整,深化「無障礙」的實踐精神。
除確保校園達成「可進、可達、可用」的基本標準。
更期盼在心理與社會層面促進身心障礙與非身心障礙學生的理解與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