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教育部
食在土地・學在生活──2025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盛大登場,共築永續共好新未來
發布日期:10/18/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為深化學校食農教育推動、整合區域資源並促進跨域合作。
教育部國教署特別委託國立清華大學舉辦「2025地結良緣─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暨清華社會實踐聯展」。
活動不僅展現全台食農教育的多元成果,更以溫暖、互動的方式。
讓教育、社區與產業攜手走進土地,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美好旅程。
(圖/教育部)
120個展攤齊聚 展現區域整合新風貌
嘉年華現場規劃多達120個食農教育攤位,串聯大新竹地區各級學校、社區及企業單位,內容豐富多樣。
從香草茶飲品嚐、客家點心DIY、洛神花與蕎麥作物探索、豬肉部位辨識教學、咖啡烘焙與竹編手作體驗。
到親子同樂的無痕市集,每一攤都以教育結合生活,讓大小朋友都能親身感受土地的溫度與飲食的文化底蘊。
同時,活動於清華大學旺宏館舉行系列論壇,包括「圓桌論壇」、「食農教育論壇」。
「園區ESG論壇」與「清華USR論壇」,共規劃13項研討主題與24場短講。
論壇議題聚焦區域共好平台整合、學校食農教育政策推動、客庄文化新生。
地方學與公私協力等面向,促進產官學多方交流,讓教育與實踐相輔相成。
食農教育:讓學習回到土地的懷抱
國教署指出,食農教育不僅是農業的延伸,更是融合教育、文化、健康與永續的重要工程。
透過清華大學執行的「食農教育示範學校與區域支持網絡計畫」,邀請各縣市政府共築資源共享平台。
鼓勵學校與在地產業、社區攜手合作,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不同的生活場域中認識食物、理解文化。
舉例來說,偏鄉學校可邀請部落耆老帶領學生走進山林與農田,認識原民飲食文化與自然循環的智慧。
而都會學校則可結合市場走讀課程,讓學生從採買、交流到烹調的過程中,體驗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價值,培養尊重食物與土地的態度。
(圖/教育部)
教育扎根 × 社區共好 共創永續食農未來
此次嘉年華匯聚的能量,不僅體現學校在食農教育上的創意與努力,更見證地方產業與社區的熱情參與。
活動不只是展覽,更是一場以教育為核心、以共好為願景的行動實踐。
國教署表示,食農教育的本質在於「學會感謝土地、理解食物、珍惜生活」。
透過政策引導與示範學校推動機制,將持續強化區域支持網絡,讓學校能與社區、產業緊密合作,使「學習不僅在課本中,更在生活裡」。
未來也將以此為基礎,推動更多融合文化傳承、永續發展與健康飲食的教育方案,讓這份「共好」精神在全國校園深耕發芽。
從一口食物開始,連結土地的故事
在大新竹這片充滿創新與人文氣息的土地上,孩子們透過食農教育學會關懷、理解與分享。
這不僅是一場嘉年華,更是一場「教育回歸生活」的美好實踐,讓愛與永續的種子在校園、社區與心中一同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