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教育部
閱讀力迎戰AI時代!陳德懷教授40年教育心路:從智慧學習同伴到巨量閱讀運動
發布日期:11/16/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在AI快速變革的時代。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給出了一個簡單卻深遠的建議:「一個人如果沒有看過幾百本對他影響深遠的書,很難應付未來複雜的世界。」
他的話語裡不僅有對教育的深刻理解,也蘊含著陪伴學生走向未來的溫暖力量。
從AI萌芽期就開始的旅程:用科技陪伴學習者成長
早在1988年,大眾對AI還一知半解時,陳德懷已在博士論文中提出「智慧學習同伴」概念,想像一種能模擬學習夥伴的AI,陪伴學生探索知識。
隔年,他來到臺灣任教,第一年便打造專為網路教學設計的系統,是當時極具前瞻性的成果。
2000年,他領導團隊建置了虛擬學習城市「亞卓市」,吸引超過150萬人使用,為臺灣網路學習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jpg)
(圖/教育部)
科技只是工具,真正的學習來自好奇心的點燃
多年研究後,陳德懷意識到:科技能加速學習,但不能取代「動機」。
真正能帶著孩子走向世界的,是被點亮的眼睛與不斷追問的好奇心。
2009年,他推動「明日閱讀」與晨讀運動,讓閱讀成為每天最舒服、最溫暖的開始。
目前已有超過 2,000 所學校加入,形成全臺串聯的閱讀風景。
.jpg)
(圖/教育部)
「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讓學習自然成為習慣
在長年實驗與跨國合作下,他與亞洲多位學者共同提出「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
這套理論指出,學習是一個由「創造 → 興趣 → 習慣」串聯而成的循環。
當孩子在創作中被激發好奇,進而重複運用所學,這份興趣就會逐漸轉為習慣,成為終身學習的內在力量。
AI時代來臨:智慧學習同伴的概念成真,但挑戰也更大
伴隨 ChatGPT 與生成式AI的出現,陳德懷40年前的構想正逐步落地。21
.jpg)
(圖/教育部)
家校合作閱讀:從晨讀進化為閱讀習慣運動
近年他投入推廣「家校合作閱讀」,希望把晨讀習慣延伸到家庭。
若孩子每天能累積一小時閱讀,30分鐘在學校、30分鐘在家裡,便能有效培養「巨量閱讀」的底蘊。
他也溫柔地呼籲家長:
「陪伴孩子一起讀書,會成為他們一生記得的溫度。」
打造閱讀地圖:讓孩子在故事、人文與科學中找到方向
為了幫助家長與老師選書,他設計了橫跨三大領域的閱讀地圖:
- 故事小說:培養人格與價值觀的土壤
- 人文社會:理解世界運作的視野
- 科學技術:與未來接軌的關鍵
他特別強調故事小說的重要性,因為「很多人生典範,都藏在故事裡」。
做得到多少就做多少,教育是一生的溫柔堅持
回望40年的教育道路,他始終保持謙卑與真誠:「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也沒關係。」
寫論文、發表文章、將理念交給更多人推廣,都是他認為值得的努力。
在AI浪潮滾滾而來的時代,他依然用閱讀、研究與行動,陪伴下一代站得更穩、更遠。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