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教育部
原民文化扎根教育開花結果,久美與尖石國小共創跨域學習新典範
發布日期:8/30/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張儷寶 整理報導
為了培養兼具學科知識與文化傳承的新世代原住民族人才。
教育部國教署積極提供專業輔導與資源連結,協助各校結合部落特色,發展具文化底蘊的校本課程。
透過這些努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能提升民族自信,讓孩子們在文化與知識的雙重滋養中茁壯成長。
(圖/教育部)
久美國小:以面山教育喚醒文化記憶
南投縣久美國小自108學年度推動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以來,已累積豐碩成果。
校長與教師團隊攜手設計「面山教育」與「文化祭儀」等課程,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傳統祭儀內容,甚至走訪祖居地,實地感受文化脈動。
學生課後的回饋顯示,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增進了對自身文化的理解。
也讓他們在認同與自信上獲得顯著提升。
這些回應正說明了文化扎根課程的教育價值。
尖石國小:文化為根,創新為翼
同樣自108學年度展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新竹縣尖石國小,長期致力於將泰雅文化與現代教育緊密結合。學校發展了三大核心課程:
- 原民科學: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理解文化與自然的連結。
- 機器人跨域數位教育:將科技融入學習,培養未來競爭力。
建築文化:透過動手實作,延續泰雅族的建築智慧。
校長陳智明強調,這些課程精神在於「文化為根,創新為翼」,讓孩子在厚實的文化基礎上,勇敢擁抱現代科技與多元世界。
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在實踐中累積跨域能力,帶著自信走向未來,把部落的故事與智慧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圖/教育部)
國教署的持續支持與願景
國教署表示,未來將持續提供專業諮詢與資源協助,並鼓勵實驗學校彼此交流課程設計與經驗分享。
透過跨校合作,將培養更多熟悉自身文化的原住民族人才,進一步奠定文化傳承的穩固基礎。
這些努力不僅是教育上的創新,更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延伸與文化永續的實踐。
透過學校、部落與政府的攜手合作,下一代原住民族青年將以更堅定的腳步,帶著文化自信走向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