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教育部
從課本走進山海之間,師鐸獎得主黃乃文以行動教育點亮學生的學習熱情
發布日期:10/19/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老師,我們學這個要做什麼?」
當面對學生這樣的提問時,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老師黃乃文選擇的答案,不在課本裡,而在山海之間。
這位榮獲師鐸獎的教育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踏上八斗子漁村、探訪野柳地質奇觀,在真實體驗中找到學習的意義。
二十多年來,他堅持讓知識與生活相遇,讓學習變得有溫度、有深度,也更貼近生命。
(圖/教育部)
從工程師到教師 意外的轉身成就教育使命
黃乃文原本主修生物工程,研究所攻讀輻射生物,畢業後曾任職於化工產業。
然而,27歲那年,他做出人生重大轉折——回校修習教育學程,投入教職。
他笑說:「當初只是現實考量,但沒想到一腳踏入教育現場後,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方向。」
初入校園時,他也經歷過迷惘。
面對學生不斷追問「為什麼要學這個」,他開始思索教育的真正意義。
為了更理解學生的心理,他報名成為生命線志工,學習傾聽與同理。
他說:「每一通求助電話,都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人背後的情緒與動機,也讓我更懂得用心傾聽學生。」
這份理解,逐漸成為他教學路上最堅實的力量。
讓學習回到生活 從八斗子出發的跨領域課程
在課程設計上,黃乃文強調「學習要從生活出發」。
他以基隆八斗子為起點,帶領學生認識港灣地形與漁村文化,實地觀察潮間帶與漁船構造,並探討人與海洋的共生關係。
接著,學生走進漁會、體驗漁網編織與海洋藝術,在動手與互動中累積對土地的情感。
當學生親身感受到環境之美,黃老師再問:「這麼漂亮的地方,我們是不是要一起保護它?」
這樣的提問,不再是課本裡的環保單元,而是孩子們真實情感的延伸。環境行動,也因此成為自然的選擇,而非被動的作業。
(圖/教育部)
多元融合的課程 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黃乃文認為:「學校的學習雖有科目區分,但生活裡的知識是整合的。」
他設計的課程將自然、人文與語文融合在一起──
在地質觀察中學自然科學、訪問漁村耆老是人文探索、撰寫心得是語文練習、淨灘活動則實踐永續教育。
透過跨領域的串聯,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能「活用」知識,從而體會到學習與生活的真實連結。
戶外教育的堅持 從挑戰中創造信任
推動戶外課程的過程並不輕鬆。黃乃文坦言,剛開始提案時,家長與學校難免擔心安全與風險。
為此,他主動取得戶外風險管理證照,接受登山、獨木舟、攀樹等專業訓練,確保活動安全。
他堅持每次出行前召開家長說明會,詳細說明學習目標與安全措施,甚至邀請家長一同擔任志工參與。
多年下來,這份透明與用心,贏得了學校與家長的信任。
如今,學生問的問題也變了——從「為什麼要學這個?」變成了「老師,下次我們要去哪裡?」
這一句話,正是他教學理念最美的回饋。
(圖/教育部)
教師的初心:學習不止於學生,也在自己
黃乃文始終相信,「教師最大的力量是身教」。
他說,面對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老師也要持續學習與挑戰,因為學生不只在聽老師說什麼,也在看老師怎麼做。
他用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教育,不只是教知識,更是教態度;不只是傳遞內容,更是啟發生命。
當老師願意陪學生一起探索、一起成長,學習的火花,便會在每一次出發的路上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