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教育部
綠色夏日的創意旅程|慈文國小跨域美感教育點亮能源新視野
發布日期:8/10/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王秉程 整理報導
在教育部自103年啟動的「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引領下。
藝術與非藝術領域的融合課程不斷深化,讓學生能以跨學科的方式探索生活與世界。
隨著氣候變遷和節能減碳議題日益受到重視,教育部鼓勵學校將藝術、科技與生活議題交織。
培養孩子的環境關懷與創造力,並將知識轉化為能落實在日常中的美感實踐。
(圖/教育部)
能源教育遇上藝術創作,開啟多元探索
桃園市慈文國民小學今年以「未來『能』做什麼?」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充滿創意的綠色夏日課程。
課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為核心。
帶領學生先從認識「乾淨能源」出發,透過閱讀、分析與整理各類能源資訊。
再用手繪圖解將複雜的知識視覺化,訓練閱讀理解、訊息拆解與獨立思考能力。
沉浸式體驗,讓能源知識鮮活起來
課程中特別安排學生走進「電幻一號所」,親身感受綠能的奧妙。
孩子們在沉浸式裝置中體驗太陽能應用、綠能發電,以及充滿趣味的VR模擬飛行。
學生開心地分享:「VR的代入感超強,就像真的飛到能源世界!」。
還有人驚訝於「原來廢棄物不只是垃圾,還能發電和製作堆肥!」這些體驗讓抽象的能源知識變得立體且充滿溫度。
(圖/教育部)
從動手做開始,讓創意化為現實
在實作課程中,學生親手設計風力發電小屋、太陽能車模型,將理論轉化成能運轉的小作品。
學校更將綠能議題延伸到磁力科學,讓孩子認識稀土金屬「釹」與磁力原理,並創作出「動磁音樂裝置」與「魔磁畫」。
當磁力遇上聲波,化作色彩與旋律的交響,學生不僅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也在藝術中深化了對能源的理解。
(圖/教育部)
以情感連結科學,培養同理與反思
為了讓孩子在科學之外也能培養同理心,課程融入SEL(社會情緒學習)元素。
「磁感動.身知綠能」單元透過戲劇與肢體律動,引導學生扮演海洋生物或鳥類,模擬在充滿電磁波的環境中遷徙時的挑戰。
孩子們在角色中感受生態壓力,並開始思考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微妙平衡。
想像未來家園,為永續提出解方
課程最後,以「未來棲息屋」為主題,啟發學生反思「如果今天不愛護環境,明天的家會變成什麼樣子?」
孩子們結合科技、智慧、節能與再生材料,構思出獨特的未來家園設計,從模型到理念,充分展現對永續生活的創意想像與責任感。
(圖/教育部)
美感教育,讓永續理念深植於心
教育部表示,「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致力於讓學校在地化資源與全球議題結合,發展具文化深度與創造力的教學實踐。
慈文國小的綠色夏日課程,正是一場跨越知識、感官與情感的學習旅程——它讓節能減碳不只是科學公式。
而是一段溫暖、動人、充滿創造力的成長經驗。
更多美感教育課程資訊,歡迎造訪計畫官網: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